本拍品之拓片
Rubbing o f the present lot
青白玉質,質地細膩致密,光澤盈潤,局部有黃褐色沁。 全器立體圓雕,危崖凌厲高聳,崖壁下方羅漢端坐於岩石 上,彎眉隆鼻,笑意滿盈,凸頂剃髮,大耳垂肩。上身袒 露,斜披袈裟,右手捻指,左手持經卷。身旁爐香案供, 清雅非常。岩壁留白處陰刻隸書贊文:「御製贊羅漢,以 沉水香,炷折腳鼎。三藏靈文,轉彈指頃。法尚不住,何 像可留?問誰多事?曰此貫休。」字體清雋工整,雕琢精 細入微。
圖一 傳貫休〈十六羅漢圖之第四尊者〉(局部),浙江聖因寺拓本,杭州碑林庋藏
出處:摘錄自網站
圖二 〈第十六阿必達尊者〉
出處:《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一)》,御製文初集,卷 29 ,頁 1-596
圖三 清乾隆〈青金石羅漢山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羅漢圖像源自印度喀什米爾地區,隨著印度佛教在中國流 傳,十六羅漢圖像漸而普及。五代時期,高僧貫休繪製十六 羅漢,形骨奇特,胡貌梵相,堪為歷代羅漢畫像傑作,供 奉於杭州聖因寺。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時,見聖因寺傳貫休 〈十六羅漢圖之第四尊者〉(圖一),十分讚賞,隨之書寫 題贊,並依據梵經對之重新審定排序及名稱。本品依據乾隆 皇帝更改後的譯名與位次,配以乾隆御題贊文,贊文出自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製〈第十六阿必達尊者〉(圖 二),且將羅漢造像融於大自然景物構圖,為乾隆時期文化 創意的典型表現。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金石 羅漢山子〉(圖三),其創作構思與本品相似,然本品取上 乘美玉為材,溫潤質樸之感與羅漢靜心讀經之情更為呼應。 本品山形構圖層次對比強烈,羅漢雕琢風格寫實,相同主題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紐約蘇富比2019年9月10日,編 號17,清〈青玉第十六阿必達尊者山子〉(圖四),與之 相比,本品玉質油潤,局部沁色韻味悠然,令觀賞者生心平 靜,陳設桌案,更顯雅致禪意。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清〈青玉第十六阿必達尊者山子〉,拍賣於紐約蘇富比 2019 年 9 月 10 日,編號 17 ,成交價 USD 7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