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紅銅鑄,鎏金嵌寶石。頭戴大花冠,束噶當塔式高髻,髻上裝飾花簪,頂由四瓣彎曲與仰覆蓮杆組成葫蘆塔,耳際結扇形冠和U形寶繒向外翻卷,餘髮垂於兩肩,耳垂菱形花璫。臉形俊美似女性,額高廣露出渦旋狀瀏海,額心飾水滴形白毫,眉細長高聳,雙眼如梭低垂,鷹鼻櫻唇,嘴微帶笑意,表情沉靜內省,妙相莊嚴。上身袒露,肩披袈裟,胸前戴項圈和花墜,身飾長鏈珠串瓔珞,手臂、手腕戴釧鐲,更顯雍容華麗。雙手結說法印,肩部二側蓮花綻放,左肩蓮花之上放置淨瓶,表現彌勒講經說法進入精妙之境時的神態。腰間束繫連珠寶帶,成扇形平鋪在蓮花寶座上,下著貼身薄裙,肌肉起伏隱現,寬素帛帶簡約猶如一圈疏朗漣漪,流暢心形波紋展現布料輕柔美逸之感。尊佛結全跏趺坐於仰覆蓮瓣台上,蓮座下固封裝藏保存完好。蓮座上下飾有兩道連珠,束腰內收,蓮瓣飽滿秀長,瓣端尖角,微微上翹,極有力度。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彌勒佛坐像〉(圖一),其造像風格,與本件作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然本尊像面容秀美恬靜,明顯具有尼泊爾紐瓦爾人形象特徵。白毫作水滴狀,而不是常見的凸點,技法獨具一格。花瓣式花冠中央作橢圓形,兩側修長,花心處鑲紅寶石、綠松石相間;耳璫、項圈和手足的釧鐲皆精緻繁縟,從中凝結出華麗、和諧與秩序之美,實為尼藏風格精美至極的造像典範。
彌勒佛為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大乘佛教瑜伽學派鼻祖,其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具慈悲、忍辱寬容、樂觀、光明與未來等象徵意義。其創立五部重要論著,即《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不僅是藏傳佛教瑜伽學派尊奉的主要經典,也為其它學派尊崇和研習,深受中國及西域佛教高僧如東晉「道安大師」、唐代「玄奘大師」及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的推崇。十二世紀後隨著印度帕拉王朝的滅亡,從十三世紀開始進入馬拉王朝時代,一直延續至十七世紀。而馬拉王朝造像與前期風格大為不同,開始追求肌肉的表現和裝飾的華美,佛像造形完美,軀體圓實,肌肉飽滿,裝飾繁縟,充分展現尼泊爾馬拉王朝強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面貌。
尼泊爾馬拉造像藝術成為影響西藏佛像藝術的主流風格,特別是在內地宮廷還形成尼藏漢結合新藝術形式造像風格。藏傳佛教大規模影響漢地始於元而盛於清,元代以降,歷代宮廷均設專事造像之機構,如元代梵像提舉司、明代御用監佛作、清代造辦處等,呈現宮廷藏傳佛造像源流與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彌勒佛坐像〉(圖一),以鮮明藏民族風格及獨特藝術風貌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其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十六世紀 西藏〈金剛薩捶坐像〉(圖二),呈現宮廷藏傳佛造像源流與豐富多彩藝術風貌。而本件西藏十六/十七世紀〈銅鎏金鑲寶石彌勒佛坐像〉,整體受尼泊爾造像影響,無論是軀體姿勢、肌肉表現,亦或裝飾風格與樣式皆帶有尼泊爾造像遺風,並同時融入西藏本土文化和藝術元素,裝飾樣式作出適合藏民族審美習慣的改變。

文獻參考
圖一 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彌勒佛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十五 / 十六世紀 西藏〈金剛薩捶坐像〉,
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76,圖版 168
列舉尼泊爾帕坦博物館庋藏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財源天母坐像〉(圖三)及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二/十三世紀 西藏〈四臂觀音菩薩坐像〉(圖四),可為本件尊像在承襲之前期風格基礎,其胸前瓔珞和手足釧鐲皆與尼泊爾造像有區分,特別是全身鑲嵌綠松石及紅寶石更是尼藏佛教藝術的雙向交流之造像風格。
另拍場相似之例如香港佳士得2020年11月30日,編號3012,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佛像〉(圖五)與本品皆為尼藏風格之佳例,可資參考。細觀本件尊佛儀態靈秀俊雅,所戴寶冠、瓔珞、及菱形花釧環,皆鑲嵌以綠松石、紅寶石,增加裝飾美感,更襯托出尊像的精美非凡。整體工藝精湛,比例刻劃準確,銅質細膩,通體鎏金,造形華麗莊嚴,富麗堂皇,達到宗教莊嚴、殊勝、美輪美奐、妙不可言的完美融合。

圖三 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財源天母坐像〉,尼泊爾帕坦博物館庋藏,摘錄自尼泊爾帕坦博物館網站
圖四 十二 / 十三世紀 西藏〈四臂觀音菩薩坐像〉,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33,圖版 127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五 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佛像〉,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20 年 11 月 30 日編號 3012,成交價 HKD 1,500,000
彌勒佛為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大乘佛教瑜伽學派鼻祖,其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具慈悲、忍辱寬容、樂觀、光明與未來等象徵意義。其創立五部重要論著,即《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不僅是藏傳佛教瑜伽學派尊奉的主要經典,也為其它學派尊崇和研習,深受中國及西域佛教高僧如東晉「道安大師」、唐代「玄奘大師」及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的推崇。十二世紀後隨著印度帕拉王朝的滅亡,從十三世紀開始進入馬拉王朝時代,一直延續至十七世紀。而馬拉王朝造像與前期風格大為不同,開始追求肌肉的表現和裝飾的華美,佛像造形完美,軀體圓實,肌肉飽滿,裝飾繁縟,充分展現尼泊爾馬拉王朝強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面貌。
尼泊爾馬拉造像藝術成為影響西藏佛像藝術的主流風格,特別是在內地宮廷還形成尼藏漢結合新藝術形式造像風格。藏傳佛教大規模影響漢地始於元而盛於清,元代以降,歷代宮廷均設專事造像之機構,如元代梵像提舉司、明代御用監佛作、清代造辦處等,呈現宮廷藏傳佛造像源流與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彌勒佛坐像〉(圖一),以鮮明藏民族風格及獨特藝術風貌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其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十六世紀 西藏〈金剛薩捶坐像〉(圖二),呈現宮廷藏傳佛造像源流與豐富多彩藝術風貌。而本件西藏十六/十七世紀〈銅鎏金鑲寶石彌勒佛坐像〉,整體受尼泊爾造像影響,無論是軀體姿勢、肌肉表現,亦或裝飾風格與樣式皆帶有尼泊爾造像遺風,並同時融入西藏本土文化和藝術元素,裝飾樣式作出適合藏民族審美習慣的改變。

文獻參考
圖一 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彌勒佛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十五 / 十六世紀 西藏〈金剛薩捶坐像〉,
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76,圖版 168
列舉尼泊爾帕坦博物館庋藏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財源天母坐像〉(圖三)及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二/十三世紀 西藏〈四臂觀音菩薩坐像〉(圖四),可為本件尊像在承襲之前期風格基礎,其胸前瓔珞和手足釧鐲皆與尼泊爾造像有區分,特別是全身鑲嵌綠松石及紅寶石更是尼藏佛教藝術的雙向交流之造像風格。
另拍場相似之例如香港佳士得2020年11月30日,編號3012,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佛像〉(圖五)與本品皆為尼藏風格之佳例,可資參考。細觀本件尊佛儀態靈秀俊雅,所戴寶冠、瓔珞、及菱形花釧環,皆鑲嵌以綠松石、紅寶石,增加裝飾美感,更襯托出尊像的精美非凡。整體工藝精湛,比例刻劃準確,銅質細膩,通體鎏金,造形華麗莊嚴,富麗堂皇,達到宗教莊嚴、殊勝、美輪美奐、妙不可言的完美融合。

圖三 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財源天母坐像〉,尼泊爾帕坦博物館庋藏,摘錄自尼泊爾帕坦博物館網站
圖四 十二 / 十三世紀 西藏〈四臂觀音菩薩坐像〉,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133,圖版 127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五 十三世紀 尼泊爾〈銅鎏金佛像〉,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20 年 11 月 30 日編號 3012,成交價 HKD 1,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