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潔白純淨,清亮細密,光澤厚潤。璧呈扁平體,正圓形,中央圓孔。正面高 浮雕三螭龍和一螭鳳環繞蒼龍,作相互追趕之態。身軀皆曲頸扭體,蜿蜒攀伏於光素 器表上,產生均勻向圓周擴散的張力,充滿生機活力;背面內外緣各飾一圈輪廓線, 範圍內淺浮雕滿飾蒲紋,其上圓雕蒼龍臀豐滿,後肢匍匐,尾呈卷草狀分捲,身軀扭 轉從中央圓孔爬行穿越至另面平台上。龍首高昂,雙目圓睜,龍鬚下垂,前足攀蹬而 上,勇猛沉穩,動感十足。整體仿漢代玉璧形制而略有增減變化,配有紅木鏤雕雙螭 龍與螭鳳共托之器座,工藝極其精緻,與玉璧的紋樣相映成趣。清宮舊藏,北京故宮 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穀紋璧〉(圖一),均衡嚴謹構圖,為仿戰國玉璧佳例,可 為本件玉璧仿古之列證。然本件十八世紀〈白玉仿古螭龍鳳紋璧〉,飽滿立體及追求 動態美感之構圖,則是仿漢代玉璧同時加以創新,立意新穎之作。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青玉穀紋璧〉,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157,圖版126
十八世紀仿古之風盛行宮中,尤以乾隆朝宮廷仿古器最盛。仿《宣和博古圖》編纂宮廷 收藏古器1436件為《西清古鑑》四十卷,複出《西清續鑑》二卷,後又出《甯壽鑑古》 十六卷,這三部典書推動宮廷和達官顯貴的仿古風潮,且此種崇尚在琢玉工藝中相當盛 行。本件仿古玉璧從器型審視,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漢〈玉螭紋璧〉(圖二)及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漢〈玉螭紋璧〉(圖三)作為仿古造形範本。然玉匠在製作過程中, 除追慕淳樸古風、修養德行外,也靈活改變舊有的組合關係,或是加進新創素材,故有 「師古而不泥古」之風氣。
.jpg)
圖二 漢〈玉螭紋璧〉,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4-漢魏晉南北朝》,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頁43,圖版16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倫敦蘇富比2021年11月3日,編號39,清十八世紀〈白玉仿 古螭龍鳳紋璧〉(圖四),造形紋飾與本品相似。然本件玉璧構思巧妙,地子碾磨細緻, 螭龍鳳紋飾流暢優美,蒲紋排列疏朗規則,線條簡練挺拔,蘊含古樸華美之態。
.jpg)
圖三 漢〈玉螭紋璧〉,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清十八世紀〈白玉仿古螭龍鳳紋璧〉,拍賣於倫敦蘇富比2021年11月3日編號39,成交價GBP 252,000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青玉穀紋璧〉,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157,圖版126
十八世紀仿古之風盛行宮中,尤以乾隆朝宮廷仿古器最盛。仿《宣和博古圖》編纂宮廷 收藏古器1436件為《西清古鑑》四十卷,複出《西清續鑑》二卷,後又出《甯壽鑑古》 十六卷,這三部典書推動宮廷和達官顯貴的仿古風潮,且此種崇尚在琢玉工藝中相當盛 行。本件仿古玉璧從器型審視,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漢〈玉螭紋璧〉(圖二)及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漢〈玉螭紋璧〉(圖三)作為仿古造形範本。然玉匠在製作過程中, 除追慕淳樸古風、修養德行外,也靈活改變舊有的組合關係,或是加進新創素材,故有 「師古而不泥古」之風氣。
.jpg)
圖二 漢〈玉螭紋璧〉,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4-漢魏晉南北朝》,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頁43,圖版16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倫敦蘇富比2021年11月3日,編號39,清十八世紀〈白玉仿 古螭龍鳳紋璧〉(圖四),造形紋飾與本品相似。然本件玉璧構思巧妙,地子碾磨細緻, 螭龍鳳紋飾流暢優美,蒲紋排列疏朗規則,線條簡練挺拔,蘊含古樸華美之態。
.jpg)
圖三 漢〈玉螭紋璧〉,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清十八世紀〈白玉仿古螭龍鳳紋璧〉,拍賣於倫敦蘇富比2021年11月3日編號39,成交價GBP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