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810 明成化  銅雕持蓮童子圖雙螭龍耳四方大香爐

810 明成化  銅雕持蓮童子圖雙螭龍耳四方大香爐 「大明成化丁亥日造年吉」款

L77cm W54cm H66cm Wt.103.8kg

來源
日本永藏商事株式會社收藏
久手堅憲二收藏

預估價

TWD
1,800,000-2,200,000
USD
56,300-68,800
HKD
450,000-550,000
RMB
409,090-500,00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2:0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爐銅鑄,體型碩大,質地精良,胎沉穩厚重,色澤溫潤含蓄。器仿商周青銅鼎形制,敞口方唇,直束頸,直腹下收,兩側飾螭龍耳,下承四甪端吞式足,形微外撇,略細長,展現出力度與美感的視覺效果。頸部雙勾線陰刻「大明成化丁亥日造年吉」楷書款,書體莊重雋秀。整器紋飾繁縟奢華,口緣外壁筆直,鏨刻回紋一周。腹兩面浮雕雙嬰戲蓮為主題,俗稱「太子玩蓮」,「蓮」諧音「連」,寓「連生貴子」吉祥之意。畫面中兩童子身穿蓮花紋肚兜,雙手執蓮莖,穿梭於蓮花間嬉戲,蓮花娉婷盛放,梗莖交錯,纖細柔蔓,蓮花婉轉卷曲,順勢伸向畫面中央,搭配童子雙腿一立一起,自然曲躬,似闊步前行或跳躍舞蹈,氣氛歡慶活潑。器身兩側飾螭龍耳,螭龍前足攀扶口沿,獅鼻平脗,閉口瞪目注視爐內,鬚髪飄然,長尾分岔捲曲,後足和龍尾緊貼足部之甪端,矯健靈活,饒富古意。

 
圖一  唐〈蓮上化生童子圖〉,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敦煌絹畫》網站


嬰戲圖,是常見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南朝畫家顧景秀、江僧寶等,曾以兒童為題材作畫;至唐代,以兒童為獨立題材的人物畫作品出現,如法國吉美亞洲博物館庋藏唐〈蓮上化生童子圖〉(圖一),童子於盛開蓮花中嬉戲,稱之化生童子;入宋後,嬰戲圖成為裝飾藝術流行主題,常見「太子戲蓮」、「嬰戲纏枝蓮」等紋樣寓有「兒孫滿堂、家族綿延」的美好願望。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宋〈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圖二),飽滿的嬰兒戲於三朵蓮花之間,生動活潑;至明代,嬰戲圖既有晚唐「百兒詩」描述之場景,亦有被稱為「磨喝樂」的「持蓮童子」之佛教題材,更多的是描繪孩童日常戲耍畫面,再與牡丹、蓮花、桂花等組成各種紋樣圖案,喻有「多子多福」、「百子連科」、「連生九子」、「連生貴子」等吉祥寓意。其中與蓮花組成之紋樣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盌(九子)〉(圖三)、〈青花嬰戲圖碗〉(圖四)及本件明成化〈銅雕持蓮童子圖雙螭龍耳四方大香爐〉,構圖中嬉戲的孩童臉龐圓潤、體形豐腴,或穿肚兜赤膊、或穿衫褲,姿態各異,個個生動傳神,活潑可愛,呈現出繁茂生機。


圖二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陶瓷全集 7 宋-(上)》,錦繡出版社,2000 年,頁 121,圖版 110
圖三  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盌(九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年,頁 47,圖 21
圖四  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據《大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供用器物及祭祀器皿並在京各衙門合用一應什物,行下該局如法成造。若金、銀、銅、鐵等器隸寶源局,皮革隸皮作局,竹木隸營繕所,疋帛隸文思院。」可知明代銅爐祭祀禮器隸屬「寶源局」工部負責鑄造;又成化八年,瓊州著名學者邱濬撰文:「我太祖高皇帝建國之初,秩祀百神,咸惟其舊⋯⋯獨於天下郡縣學春秋丁祭用古禮器焉⋯⋯祭之器籩質以竹,鼎質以金⋯⋯成化辛卯,廣東按察司副使豐城塗公伯輔,奉璽書來飭兵備,下車之始,未遑他務,首市銅鳩工,博考古圖像,按其制製之。」根據上文所考,成化年間祭器大多改用銅鑄,且在慕古風氣的帶動下,此時期銅爐製品多為仿古青銅器式樣。其廟堂祭器鼎類形制則傳承北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如《重修宣和博古圖》商〈召夫鼎〉(圖五)圖譜,與本器類似,為明代擬古風格常用圖譜例證之一;又其註解:「亞形內著召夫是亦廟器也。」可知在商周二朝,方鼎用於祀神祭祖,其擁有權管制甚嚴,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再從宋人論述中將鼎和易卦與官位相連繫,可看出三代意象的再生在宋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綜觀明代各式爐制,方鼎式當屬極罕,且成化紀年之金屬祭器又存世極少,如本品碩大尺寸,器身方正,造形雄闊,紋飾瑰麗,應是經成化皇帝意志主導,並在官方不計成本的品質控管下,依樣鑄製的至臻傑作。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銅鍍金五供-香爐〉(圖六),爐作鼎形,滿飾纏枝蓮紋及三蹄足之藝術風格,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唯本品以雙嬰戲蓮,呈現高貴雍容且典雅的宮廷風格,更反映成化皇帝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略勝一籌。


圖五  欽定四庫全書-重修宣和博古圖、卷一.商〈召夫鼎〉 
出處:《宣和博古圖錄》,王黼編,頁 19 
圖六  明〈銅鍍金五供-香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金銅佛教供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年,頁 94-95,圖版 16-1
圖七  明成化〈銅梵文鼎式爐〉,巴黎賽奴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巴黎賽奴奇亞洲藝術博物館網站


明憲宗朱見深(1447 - 1487 年)又稱成化帝,是位富有故事性的明代帝王,其任用賢能、寬免賦税,使明朝從動盪中走向復甦。反映在官窯作品上,景德鎮御窯廠也從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空白期恢復帶有年款的官窯製作,並創造明朝瓷器的藝術之巔。然其同時嗜好道教方術,追求長生不老、攘災除厄。在後宮則獨寵萬貴妃,從當時金屬陳設器可見一斑,如巴黎賽奴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庋藏明成化〈銅梵文鼎式爐〉(圖七),署「大明成化年萬家造」。然萬貴妃善妒狠辣,因此明憲宗一直無子,在深恐後繼無人的憂慮下,宮廷陳設器尤偏愛寓意「兒孫滿堂」的吉祥紋飾。可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盌(九子)〉(圖三)及本品見證宮廷對子孫延續的渴求。
 
青銅器多為古時祭祀吉禮,屬家國重器,故稱青銅鑄造之祭器為「吉金」,常見鼎銘「初吉丁亥」是為鑄造時之良辰吉日。又道教方術崇拜星斗,《七曜攘災決》(註)撰集言:「月歷天一周,眾生為之一月。若所至其宿度有五星,與大歲五行王相合者必生貴人。若與月五行合者,亦生貴人。若月至休廢囚死宿,所生之處多為庸人。」明憲宗嗜好道教方術,祭祀除攘災除厄,更為擬增「皇子」以護國本,必有使用道教之「星神崇拜術」求子,將日月五星與十二宮相配,用以推斷吉凶,因此從成化十二年(1476 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幾乎每年都有皇子出生。在重要祭祀活動中,爐為燃香必備的重要用祭器,本件明成化〈銅雕持蓮童子圖雙螭龍耳四方大香爐〉,工藝精湛考究,署「大明成化丁亥日造年吉」,呈現濃郁宮廷風格,應是祈求年吉之日「連生貴子」,背負皇室對子嗣之渴求與祈願。整器主次分明,雙螭龍耳姿態威猛,深具動感,蓮花盛開,花瓣飽滿,枝葉搖曳生風,童子穿梭其間,興奮喜悅的表情和姿態張力展露無遺,使人觀之頓生喜悅之情,將成化時期鑄銅工藝的高超水準表現得淋漓盡致,非皇室宮廷所不能見之物。

署有成化年款之青銅器十分罕見,此類鼎式爐拍場類似作品可見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12 年 4 月 4 日,編號 158,明成化〈銅嵌金銀線「水波游龍」足雙耳爐〉,高 14.6 公分(圖八),拍出港幣 422 萬元成交價;另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5 年 12 月 7 日編號 7316,明中期〈局部金蓮塘嬰戲瑞獸紋熏爐〉,高28.3 公分(圖九),亦拍出人民幣 149.5 萬元成交價。然本品署有「大明成化丁亥日造年吉」款,且高達 66 公分,重量達 103.8 公斤,乃極罕見之碩大銅爐,且傳承有序,甚為珍稀。


拍場類似作品
圖八  明成化〈銅嵌金銀線「水波游龍」圖三足雙耳爐 〉, 高 14.6 公分 ,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12 年 4 月 4 日編號 158 ,成交價 HKD 4,220,000
圖九  明中期〈局部金蓮塘嬰戲瑞獸紋熏爐〉, 高 28.3 公分 ,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5 年 12 月 7 日編號 7316 ,成交價 RMB 1,495,000

  
註:西天竺國婆羅門僧金俱吒《七曜攘災決》撰集之卷上:「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日日行一度⋯⋯其宿四世界眾生所生之日時。日月行所在為之命宿。復日歷天一周。眾生為之歲。月歷天一周。眾生為之一月。若所至其宿度有五星。與大歲五行王相合者必生貴人。若與月五行合者。亦生貴人。若月至休廢囚死宿。所生之處多為庸人。」道教崇拜星斗,除攘災除厄外,經中敘述了日月五星(七曜)在天空運行,經過二十八宿中各人之命宿時,與大歲五行王相合者必生貴人。
日月五星運行天空,經過二十八宿各人所屬本命宿時之吉凶情形,七曜攘災法第三〈木宮占災攘之法〉:「歲星者東方蒼帝之子。十二年一周天。所行至人命星。春至人命星大吉。合加官祿得財物。夏至人命星合生好男女。」
列印
將此頁連結寄給朋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QR code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