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806 清雍正  廠官釉菊瓣式壺暨昭和時期仿花梨木漆盒

806 清雍正  廠官釉菊瓣式壺暨昭和時期仿花梨木漆盒 「雍正年製」款

L18cm

漆盒題款:昭和八年二月 和田英作君贈 松永安左エ門藏
原共箱題款:雍正銘 青蕎菱茶銚|磁器具 第七十三番
永藏商事株式會社標籤:番號 257 |品名 雍正青蕎菱茶銚|金 三百五十円|伝入 松永耳庵

來源
和田英作收藏
松永安左衛門收藏,昭和八年二月
日本永藏商事株式會社收藏,257 號藏品
久手堅憲二收藏

預估價

TWD
1,200,000-1,500,000
USD
37,500-46,900
HKD
300,000-375,000
RMB
272,730-340,91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2:0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壺為瓷胎廠官釉,呈扁圓菊瓣式,分蓋與身兩部分,子母口緊密相合,上下口沿相合處露白瓷胎,質地細膩,堅密勻淨。蓋內、外及器內、外、底,皆滿施茶葉末釉,色偏黃綠,釉層滋潤沉靜,釉薄處呈黃褐色,更顯線條古樸清麗之美。蓋面以柱頭式鈕為花心,向四方放射出平展菊花瓣,俯視猶如一朵盛開秋菊。壺身矮頸,溜肩,曲流,弓形把,圈足。頸、足以菊瓣等距點飾,器身上下刻劃菊瓣紋,以仰、覆菊相合,又稱合菊壺;菊瓣筋紋凹凸相間舒展,瓣面勻稱豐腴,獨具高貴氣息。
清麗的菊花不僅是傳統花卉四君子之一,淩寒怒放的特性更象徵「富貴長壽」吉祥之意。本品器底帶八個支釘的墊餅支燒,飾圓形菊紋,外緣放射出三十二瓣凸紋,中心為花蕾,圓形蕊心陰刻「雍正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頗具金石之氣。
 
圖一  清雍正〈廠官釉花澆〉,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顏色釉》,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266 - 267,圖版 244
圖二  清雍正〈茶葉末茶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也可以清心-茶器 ‧ 茶事 ‧ 茶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年,頁 121,圖版 100


雍正時期典型廠官釉色及篆書陰刻四字款作品,可見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廠官釉花澆〉(圖一)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茶葉末茶壺〉(圖二),皆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三者的鱔魚黃之妙色,猶如清人陳瀏《陶雅》:「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范為瓶,最養目。」充分體現「大道至簡,至簡者,至美也」之審美境界。
 
本品在日本歷代遞傳過程中,搭配巧思精作的木盒收藏,盒面施仿木紋漆釉,擬仿花梨木年輪、顏色等細節,維妙維肖。盒蓋四坡長方狀,鈕漆金飾圓圈臺與壺足相密合,可當陳設座。足內於黑漆地以朱漆紀錄:「昭和八年(1933 年)二月,和田英作君贈,松永安左エ門藏」。可知本品為時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及日本帝室技藝員的和田英作,受邀至埼玉縣柳瀨山莊茶會時贈與茶人松永安大師之佳禮。
 
圖三  雍正七年八月之記載 
出處:摘錄自《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事錄〉


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始見於唐代,宋代、明代也有燒製,然以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製品最為精緻,被稱為「廠官釉」。清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督陶官唐英,沿襲前朝基礎,於白瓷胎上精工細作,巧妙控制焰性,生產出此名貴顏色釉品種,並在《陶成紀事碑記》中記載:「廠官釉,色調有多種變化,按其釉色表徵,稱之為鱔魚黃、蟹甲青、蛇皮綠等」。清《南窯筆記》亦記載:「廠官窯,其色有鱔魚黃、油綠、紫金諸色,出直隸廠窯所燒,故名廠官」。再者,陳瀏《陶雅》:「茶葉末一種,本合黃、黑、綠三色而成⋯⋯雍正官窯則偏於黃,而尤以綠色獨多者,最為希罕,蓋乾隆窯也」。本品釉色偏黃,如鱔魚皮色,勻淨優雅,器型規整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為典型雍正朝廠官釉佳作。


圖四  清雍正〈窯變釉菊瓣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兩木出版社與紫禁城出版社,1989 年

 
清康、雍、乾三代,因帝王喜好品茗,促使茶風興盛、茶器精美。品茗使用的器具以茶壺和茶碗為最大宗,包含瓷胎、宜興胎、金屬胎、玉胎等多種不同材質。其中品種多樣且裝飾技法創新的景德鎮官窯瓷胎器堪稱為皇家茶器代表。在各類常見壺式中,「合菊壺」可見於清康熙三十四年,于琨《重修常州府志》刻本:「壺則宜興有茶壺,澄泥為之,始於供春,而時大彬、陳仲美、陳用卿、徐友泉輩,踵事增華,並制為花尊、菊合、香盤、十錦、杯子等物,精美絕倫,四方皆爭購之。」宜興紫砂合菊壺,受到皇室乃至雍正皇帝相當的喜愛,屢屢降旨要求御窯廠照樣以瓷胎燒製。如雍正七年(1729 年)八月《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初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閏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興壺一件,奉旨做木樣交給年希堯照此款式仿均窯,將霽紅、霽青釉色燒造,欽此。」(圖三),實際作品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窯變釉菊瓣壺〉(圖四),由此推論,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廠官釉花澆〉(圖一)與本件清雍正〈廠官釉菊瓣式壺〉,以仰覆菊花瓣構圖,呈現花瓣交合感,優雅寫意,皆應為年希堯奉命燒造廠官釉之供御珍稀雋品。


柳瀨山莊茶宴賓客
昭和八年(1933 年)五月三十日受邀至柳瀨山莊參與茶會之賓客。
分別為正木直彥(帝國美術院長)、小林一三、田邊加多丸、江守名彥、大村正夫、島田佳矣、中村有樂、瀨津伊之助、反町茂作、加藤辰彌諸氏、北大路魯山人和小生,共計約十餘人(左起第四位為松永耳庵)
出處:《戰後 30 周年記念特別展-松永耳庵コレクション展》,福岡市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2001 年,頁 8

 
日本「茶道」即「禪道」,基本精神為「和」之以德、「敬」之以禮、「清」之以明心、「寂」之以義性,進而達到天人合一、茶禪一體的最高境界。茶道禮儀可追溯至十三世紀,起源於中國禪宗寺廟,彼時日本僧侶前往中國留學,將唐朝佛教和茶帶回東瀛。據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類聚名物考》:「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 年),築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此類茶道儀式宗教色彩濃厚,呈現出獨特茶文化。其後,喫茶之風不僅普及於僧侶,更流行於公侯武士等上流社會。在上流社會盛行的茶會儀式中,對於各類茶器最重唐物,也就是來自中國的古器具,其次才是和物,茶室陳列中國宋、元瓷器,不僅展現物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更使茶席陳列提升至藝術境界。
 
本件茶壺曾經的擁有者松永耳庵收藏許多精美藝術品,其胸懷成立美術館的志願,於昭和三十四年召開財團法人松永紀念館成立大會,同年十一月舉行開館儀式和展示會,此後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行特別展覽,至昭和四十五年共計舉辦展覽十七次。由此推斷,交際廣闊的久手堅先生或曾參與其中一場展覽會,因緣際會下由永藏商事株式會社以三百五十円購入,再由社長久手堅憲二珍藏此佳品,流傳過程清晰有序。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五  清雍正〈霽青釉菊瓣壺連蓋〉,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9 年 6 月 5 日編號 5394,成交價 RMB 18,975,000


本件清雍正〈廠官釉菊瓣式壺〉,於單一純色釉中暗藏疏朗雋永、幽靜含蓄,體現雍正朝典雅俊秀的時代風尚。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9 年 6 月 5 日,編號 5394,清雍正〈霽青釉菊瓣壺連蓋〉(圖五),當時以人民幣 1897.5 萬元成交。另拍賣於倫敦佳士得 2001 年 6 月 21 日,編號 48,桃山時代〈志野燒茶碗〉(圖六),與本品同為松永耳庵之收藏,收藏木盒上有耳庵九十四歲時的簽名,以英鎊 20.175 萬成交,亦是藏家們對耳庵收藏品味之肯定。


圖六  桃山時代〈志野燒茶碗〉,拍賣於倫敦佳士得 2001 年 6 月 21 日
編號 48,成交價 GBP 201,750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