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瑩潤潔白,包漿醇厚,拋光工序一絲不苟,呈現水頭飽滿般的質感。器分 蓋與瓶,子母口緊密扣合。蓋作四坡長方貌,前後兩面雕相視龍紋,頂置寶珠為 鈕,寶珠四周火焰繚繞,雕工精細生動。瓶呈倭角長方形,直頸,頸下一道凸棱, 長方形深腹,腹下漸收。下承外撇倭角長方形圈足。瓶內掏膛勻淨,打磨細緻。腹 壁前後兩面紋飾相同,減地浮雕雙龍相對望,腹下有如意形紋樣,龍身細長彎轉, 曲折規矩,古樸典雅,極富裝飾效果。瓶兩側結合高浮雕、鏤雕雕琢雙龍,各有一 尾小龍蜷曲於下方承托另一螭龍,上方螭龍圓眼,闊鼻平吻,尖耳後仰,頦下長 鬚,腦後長鬃順勢披覆,四肢健壯,肌肉飽滿,身略呈S形動態,前足攀附瓶口,仰 望蓋頂火珠,呈現雙龍搶珠畫面。整體構圖設計奇巧,用料大器,布局平穩,紋飾 祥瑞,雕工純熟精湛。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無論文治、武功皆擅,更對藝術情有獨鍾。在藝術追 求上注重仿古,以「返樸還淳」、「形制古雅」為樂趣,此種特色尤盛於琢玉工藝 中。乾隆因對自我功業的陶醉,選擇古代青銅彝器為藍本,因上古禮器象徵興盛、 賢德的帝王時代,以及對宋、明以來,文人好古思想的認同,因此仿古玉器是乾隆 玉雕類別中很重要的一項,藉仿古玉器之重現,有「古時無、幸今時有」的誇耀心 理。藍本取自《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鑑》、《甯壽鑑古》、《考古圖》等圖 譜,除追慕淳樸古風、修養德行外,也象徵聖王時代,亦使玉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 峰。乾隆時期的玉匠在製作過程中根據玉料形制,靈活改變舊有的組合關係,抑或 加進新創素材,故有「師古而不泥古」的風氣。從器型審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庋藏西周中晚期〈頌壺〉(圖一),可作為本品仿古造形範本,然匠人大膽加入嶄 新構思,結合「雙龍搶珠」的傳統吉祥圖案,且不惜用料,烘托出玉瓶的雍容氣 度。以此仿古之例,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龍紋方瓶〉(圖二),同為清代以青銅壺為仿古形制之作,與之相比,本瓶所飾龍紋形象具體,姿 態鮮活,仿古同時又不失巧思與新意,別具風姿。
.jpg)
圖一 西周中晚期〈頌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頁98,圖版21
圖二 清乾隆〈青玉龍紋方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三 清〈玉雙身獸面紋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一,頁100-101,圖版22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為人們心目中極為神異的動物,其形象是各類藝術表現中經 久不衰的題材。尤其以龍為主題紋飾之玉器,在中國古代玉器佔據重要地位,其歷 時之久、工藝之巧、構圖之多變均為其它紋飾所不及,從史前到清代,龍紋歷經數 千年演變,於各時代更衍生出獨有特色。本件玉瓶所飾龍紋,形象古樸,身軀細長 彎轉,蘊含春秋戰國時期龍形之特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雙身獸面紋 鈁〉(圖三)與本品皆以西周中晚期之青銅重器〈頌壺〉(圖一)為藍本,龍之身 軀左右相對,扭轉蟠繞,古樸威嚴。然本品之龍紋在設計時略加修整,並融入「雙 龍搶珠」的傳統吉祥形象,正符合《通雅》:「龍珠在頜」,而龍珠被認為是龍的 精華,可避水火,透過雙龍對火珠的爭奪,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9年10月8日,編號110,清乾隆〈白玉 龍鳳慶壽靈芝鈕雙活環耳八方蓋瓶〉(圖四),與本品皆以龍紋為主要裝飾,龍形 象已然深植於華夏藝術之創作。本件玉瓶於裝飾主題擷取中華傳統底蘊,體現宮廷 玉器的卓越品質和深厚文化內涵,其琢工、打磨技法均一絲不苟,浮雕與立體圓雕 的雙龍相為呼應,構思卓絕,法度精嚴,洵是玉雕陳設中的難得佳器。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清乾隆〈白玉龍鳳慶壽靈芝鈕雙活環耳八方蓋瓶〉,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9年10月8日編號110,成交價 HKD 3,750,000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無論文治、武功皆擅,更對藝術情有獨鍾。在藝術追 求上注重仿古,以「返樸還淳」、「形制古雅」為樂趣,此種特色尤盛於琢玉工藝 中。乾隆因對自我功業的陶醉,選擇古代青銅彝器為藍本,因上古禮器象徵興盛、 賢德的帝王時代,以及對宋、明以來,文人好古思想的認同,因此仿古玉器是乾隆 玉雕類別中很重要的一項,藉仿古玉器之重現,有「古時無、幸今時有」的誇耀心 理。藍本取自《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鑑》、《甯壽鑑古》、《考古圖》等圖 譜,除追慕淳樸古風、修養德行外,也象徵聖王時代,亦使玉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 峰。乾隆時期的玉匠在製作過程中根據玉料形制,靈活改變舊有的組合關係,抑或 加進新創素材,故有「師古而不泥古」的風氣。從器型審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庋藏西周中晚期〈頌壺〉(圖一),可作為本品仿古造形範本,然匠人大膽加入嶄 新構思,結合「雙龍搶珠」的傳統吉祥圖案,且不惜用料,烘托出玉瓶的雍容氣 度。以此仿古之例,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龍紋方瓶〉(圖二),同為清代以青銅壺為仿古形制之作,與之相比,本瓶所飾龍紋形象具體,姿 態鮮活,仿古同時又不失巧思與新意,別具風姿。
.jpg)
圖一 西周中晚期〈頌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頁98,圖版21
圖二 清乾隆〈青玉龍紋方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三 清〈玉雙身獸面紋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一,頁100-101,圖版22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為人們心目中極為神異的動物,其形象是各類藝術表現中經 久不衰的題材。尤其以龍為主題紋飾之玉器,在中國古代玉器佔據重要地位,其歷 時之久、工藝之巧、構圖之多變均為其它紋飾所不及,從史前到清代,龍紋歷經數 千年演變,於各時代更衍生出獨有特色。本件玉瓶所飾龍紋,形象古樸,身軀細長 彎轉,蘊含春秋戰國時期龍形之特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雙身獸面紋 鈁〉(圖三)與本品皆以西周中晚期之青銅重器〈頌壺〉(圖一)為藍本,龍之身 軀左右相對,扭轉蟠繞,古樸威嚴。然本品之龍紋在設計時略加修整,並融入「雙 龍搶珠」的傳統吉祥形象,正符合《通雅》:「龍珠在頜」,而龍珠被認為是龍的 精華,可避水火,透過雙龍對火珠的爭奪,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9年10月8日,編號110,清乾隆〈白玉 龍鳳慶壽靈芝鈕雙活環耳八方蓋瓶〉(圖四),與本品皆以龍紋為主要裝飾,龍形 象已然深植於華夏藝術之創作。本件玉瓶於裝飾主題擷取中華傳統底蘊,體現宮廷 玉器的卓越品質和深厚文化內涵,其琢工、打磨技法均一絲不苟,浮雕與立體圓雕 的雙龍相為呼應,構思卓絕,法度精嚴,洵是玉雕陳設中的難得佳器。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清乾隆〈白玉龍鳳慶壽靈芝鈕雙活環耳八方蓋瓶〉,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9年10月8日編號110,成交價 HKD 3,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