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中茂林密數,草木華滋,展現一幅寧靜恬淡的山野美景。近景坡坨林木,溪流蜿蜒;中景各式丘巒羅列,屋舍點綴;隨著畫面右方之山巒逐漸攀高,引領觀者視線隨之移動,帶向遠景的縹緲高山,山谷間升起茫茫雲氣,表現蒼莽迷蒙意趣,饒富清逸之氣。畫中主要以披麻皴描繪山石,乾筆皴擦、淡墨暈染,明暗對比營造出立體感,邊緣多以橫向米點強調點綴;樹葉或以側鋒臥筆大點橫貫,或濃淡墨相互交疊,或直接落筆畫線成葉,表現技法多元豐富,充分顯示出神入化的筆墨技法。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不僅是明代後期的藝壇領袖,亦為啟迪後世無數書畫家的一代宗師,其書畫作品與理論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並超越傳統臨仿格局,提倡「初以古人為師,後以造物為師」,引領其後文人畫風的轉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軸〉(圖一),與本品皆為董氏取古人詩意參合造畫與自身筆意之山水創作,可資參考。
本作題有唐代詩人皇甫曾《秋夕寄懷契上人》詩句:「窗臨絕澗聞流水,客至孤峰掃白雲。」董其昌取法黃公望畫法「凡山俱要有凹凸之形,先勾山外勢形象,其中用直皴,此子久法也。」、「凡破墨須由淡入濃」,形成蒼渾中具平淡天真的韻致。畫家以形寫神,闡釋對自然山川的本質感悟,與高逸脫俗詩意相互應和,筆墨於明秀中見古拙,境界於平實中見變化,體現畫家率然任興、天真爛漫的自家面貌,為畫家師古而又師心自創之佳作。
本作有「子韶審定」鑑藏印,出自廣東官商巨富、字畫收藏家潘仕成。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畬、德輿、子韶,祖籍漳州,世居廣州,是晚清享譽朝野的官商巨富。其繼承家業經營鹽務,以至洋務,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鉅賈。經商之餘熱心公益、文化教育及藝術收藏,於嶺南興建私人宅院「海山仙館」,館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畫等,有「粵東第一」之稱。

文獻參考
圖一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松江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年,頁9,圖版 4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不僅是明代後期的藝壇領袖,亦為啟迪後世無數書畫家的一代宗師,其書畫作品與理論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並超越傳統臨仿格局,提倡「初以古人為師,後以造物為師」,引領其後文人畫風的轉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軸〉(圖一),與本品皆為董氏取古人詩意參合造畫與自身筆意之山水創作,可資參考。
本作題有唐代詩人皇甫曾《秋夕寄懷契上人》詩句:「窗臨絕澗聞流水,客至孤峰掃白雲。」董其昌取法黃公望畫法「凡山俱要有凹凸之形,先勾山外勢形象,其中用直皴,此子久法也。」、「凡破墨須由淡入濃」,形成蒼渾中具平淡天真的韻致。畫家以形寫神,闡釋對自然山川的本質感悟,與高逸脫俗詩意相互應和,筆墨於明秀中見古拙,境界於平實中見變化,體現畫家率然任興、天真爛漫的自家面貌,為畫家師古而又師心自創之佳作。
本作有「子韶審定」鑑藏印,出自廣東官商巨富、字畫收藏家潘仕成。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畬、德輿、子韶,祖籍漳州,世居廣州,是晚清享譽朝野的官商巨富。其繼承家業經營鹽務,以至洋務,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鉅賈。經商之餘熱心公益、文化教育及藝術收藏,於嶺南興建私人宅院「海山仙館」,館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畫等,有「粵東第一」之稱。

文獻參考
圖一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松江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年,頁9,圖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