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玉質,細膩光澤,包漿油潤。壺分蓋與身,蓋呈六棱覆斗貌,面隆起雕葉片紋一周,上設仰覆雙層蓮花形鈕,花蕊嵌紅寶石,精緻繁複中凝結出華麗、和諧與秩序之美。壺頸修長,沿續口沿形狀呈六面形,正面棱線筆直,六邊寬細不等,上下各裝飾莨苕葉紋。流為花苞狀,下托高浮雕、鏤雕蓮葉,翻轉卷曲,線條優美。壺腹呈橢圓形,中央寬帶紋一周,上下分別浮雕覆、仰莨苕葉一周,葉面縱橫重疊,姿態生動。卷草式把手,上端卷曲貼於頸部,呈S形扭曲,其上高浮雕層層莨苕葉,靈巧鮮活。圈足與頸部呼應,呈六面體,並刻飾細長蓮瓣紋一周。執壺通體雕飾精細,曲線婉轉,繁複多姿的莨苕葉紋充盈濃郁西洋風韻,並流露巴洛克式華麗之特色。
蒙兀兒帝國的王室來自印度以北中亞地區混有蒙古血統的突厥族,信奉伊斯蘭教。帝國國祚三百多年(1526-1857年),期間賈汗吉及沙加罕兩代國君獎助藝術創作,更延攬歐洲及波斯的巧匠雲集宮廷,為王室服務,實則融會歐亞藝術精髓於一體,成為典型蒙兀兒玉雕,在十七世紀中葉達到高峰。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蒙兀兒帝國〈花口花蕾形雙柄碗〉(圖一),為六瓣花形,柄飾卷折莨苕葉,底平展蓮花,乾隆皇帝更為之賦詩,與本件執壺裝飾風韻極相似,可資參考。
清乾隆時期,便對風格鮮明的異域藝術頗為青睞,每每題詩讚詠,助長在雕玉業中吹起「伊斯蘭風」,亦促使玉雕的藝術表現有更高度的發展,常指定宮中工匠加以模仿製造痕都斯坦風格的「西番作」玉器,多採取花、葉、瓜、果等為主題,成為融合中國、中亞草原、波斯、歐洲、印度本土等多元風格於一體的玉雕,然無論形制和製作技法仍具有中國玉器的諸多特點,讓人耳目一新。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清〈青玉爐瓶盒〉(圖二)與本件清乾隆〈 青白玉莨苕葉紋執壺〉,器面花紋皆以繁複的莨苕葉紋為主,典型蒙兀兒藝術裝飾元素和諧地融入中國傳統玉器式樣與技法,為乾隆時期結合東西風潮形成另一種獨特風貌,藝術表現極具魅力。
文獻參考
圖一 蒙兀兒帝國〈花口花蕾形雙柄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 ,收錄於《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年,頁 51, 圖版 19
圖二 清〈青玉爐瓶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 ,收錄於同圖一,頁 269, 圖版 273
本件執壺造形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青玉福壽執壺〉(圖三),皆仿自明代青花執壺,其複刻原型可參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宣德〈青花轉支花卉紋執壺〉(圖四),為明代景德鎮窯,仿十三世紀敘利亞盛水銀器式樣燒製,印證乾隆皇帝推崇仿古玉器,然打破只模仿青銅器復古的局限,成為清朝玉器製作和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於宮中造辦處設如意館,館內結集一批最優秀的畫家,負責整個圓明園的規劃和設計。從本品之裝飾風格和元素判斷,最初可能為圓明園某處宮內的陳設器或把玩之物。
本品曾展於2013年國父紀念館「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受多方佳評。圓明園是建於清朝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熙春園和春熙院組成,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其規模宏偉,運用各式園林風格及造園技巧,其中長春園北部為著名的西洋樓,為一組歐式宮苑建築群,採用西洋巴洛克式風格,利用植物、貝殼、渦卷、疊線等元素裝飾。莨苕葉紋即為西洋樓建築裝飾的主體元素。莨苕為地中海沿岸的一種常見植物,鋸齒形葉,形態優雅,是西洋風格藝術中最普遍的裝飾主題。本件執壺通體裝飾有淺浮雕、高浮雕甚至圓雕、鏤雕的莨苕葉紋,具鮮明西洋韻味,精巧嬌媚的花葉紋飾風格,更顯華麗典雅,與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遠瀛觀雕花石柱(圖五)的雕飾圖案風格相似,應為清乾隆時期受圓明園建築裝飾風格影響所雕琢。
文獻參考
圖三 清〈青玉福壽執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四 明宣德〈青花轉支花卉紋執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 年,頁 100, 圖版 23
圖五 長春園〈大水法遠瀛觀遺址〉,圓明園庋藏,收錄於《圓明園》,香港三聯書店,1985 年,頁 24-25
蒙兀兒帝國的王室來自印度以北中亞地區混有蒙古血統的突厥族,信奉伊斯蘭教。帝國國祚三百多年(1526-1857年),期間賈汗吉及沙加罕兩代國君獎助藝術創作,更延攬歐洲及波斯的巧匠雲集宮廷,為王室服務,實則融會歐亞藝術精髓於一體,成為典型蒙兀兒玉雕,在十七世紀中葉達到高峰。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蒙兀兒帝國〈花口花蕾形雙柄碗〉(圖一),為六瓣花形,柄飾卷折莨苕葉,底平展蓮花,乾隆皇帝更為之賦詩,與本件執壺裝飾風韻極相似,可資參考。
清乾隆時期,便對風格鮮明的異域藝術頗為青睞,每每題詩讚詠,助長在雕玉業中吹起「伊斯蘭風」,亦促使玉雕的藝術表現有更高度的發展,常指定宮中工匠加以模仿製造痕都斯坦風格的「西番作」玉器,多採取花、葉、瓜、果等為主題,成為融合中國、中亞草原、波斯、歐洲、印度本土等多元風格於一體的玉雕,然無論形制和製作技法仍具有中國玉器的諸多特點,讓人耳目一新。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清〈青玉爐瓶盒〉(圖二)與本件清乾隆〈 青白玉莨苕葉紋執壺〉,器面花紋皆以繁複的莨苕葉紋為主,典型蒙兀兒藝術裝飾元素和諧地融入中國傳統玉器式樣與技法,為乾隆時期結合東西風潮形成另一種獨特風貌,藝術表現極具魅力。
文獻參考
圖一 蒙兀兒帝國〈花口花蕾形雙柄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 ,收錄於《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年,頁 51, 圖版 19
圖二 清〈青玉爐瓶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 ,收錄於同圖一,頁 269, 圖版 273
本件執壺造形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青玉福壽執壺〉(圖三),皆仿自明代青花執壺,其複刻原型可參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宣德〈青花轉支花卉紋執壺〉(圖四),為明代景德鎮窯,仿十三世紀敘利亞盛水銀器式樣燒製,印證乾隆皇帝推崇仿古玉器,然打破只模仿青銅器復古的局限,成為清朝玉器製作和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於宮中造辦處設如意館,館內結集一批最優秀的畫家,負責整個圓明園的規劃和設計。從本品之裝飾風格和元素判斷,最初可能為圓明園某處宮內的陳設器或把玩之物。
本品曾展於2013年國父紀念館「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受多方佳評。圓明園是建於清朝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熙春園和春熙院組成,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其規模宏偉,運用各式園林風格及造園技巧,其中長春園北部為著名的西洋樓,為一組歐式宮苑建築群,採用西洋巴洛克式風格,利用植物、貝殼、渦卷、疊線等元素裝飾。莨苕葉紋即為西洋樓建築裝飾的主體元素。莨苕為地中海沿岸的一種常見植物,鋸齒形葉,形態優雅,是西洋風格藝術中最普遍的裝飾主題。本件執壺通體裝飾有淺浮雕、高浮雕甚至圓雕、鏤雕的莨苕葉紋,具鮮明西洋韻味,精巧嬌媚的花葉紋飾風格,更顯華麗典雅,與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遠瀛觀雕花石柱(圖五)的雕飾圖案風格相似,應為清乾隆時期受圓明園建築裝飾風格影響所雕琢。
文獻參考
圖三 清〈青玉福壽執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四 明宣德〈青花轉支花卉紋執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 年,頁 100, 圖版 23
圖五 長春園〈大水法遠瀛觀遺址〉,圓明園庋藏,收錄於《圓明園》,香港三聯書店,1985 年,頁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