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件拍品於倫敦蘇富比 1982 年 3 月 12 日編號 53 來源封面及內頁 |
筆筒碧玉質,玉質深沉溫潤,致密厚實。圓筒狀,敞口,深腹,平底,底部光素,下承五如意雲頭足。外壁以多層次高浮雕、陰刻及鏤雕技法刻劃通景式松鶴遐齡為主題,山石嶙峋峻峭,飛瀑磅礡,山頂雲層飄拂,林木間老松虯枝曲折盤旋,層次井然,松針茂密重疊,團如圓球,樹身鱗節密布,蒼勁高古。水岸邊仙鶴駐足,斂翅舒頸,仰首遙望,意境曠遠清雅。樓閣前方有老者攜童子於山徑間採摘靈芝,一派清新雅逸,令人嚮往。全器構圖疏密有致,人物姿態細膩傳神,栩栩如生,碧綠深沉之質更表現出山色蒼翠、空靈幽靜之感,畫面呼應有序,盡收千里之景於尺幅中,可謂匠心獨具之作。
松終年常綠,經冬而不凋,是「百木之長」、「長青不朽」的象徵,比喻生命力旺盛不衰。千年古松之脂能變茯苓,服食者可長生,故學道者愛於古松下修行,以求飛升成仙,被賦予高潔形象。鶴壽可至八十年,為鳥中長壽者,因此後人常以松鶴為祝壽圖案,寓有「松鶴遐齡」、「松齡鶴壽」等吉祥意涵。
在乾隆朝的玉器分類中,「畫意玉器」多以文人逸事或山水名勝為主題,表現於平片狀的插屏、圓柱狀的筆筒或不規則的山子。無論宮廷造辦處抑或是蘇作玉器,皆首重畫樣與選料。畫意玉器之樣稿,往往取材自內府收藏畫作,或由宮廷畫家參與繪製。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採蓮筆筒〉(圖一)、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碧玉竹溪六逸圖筆筒〉(圖二),與本品雕工、風格等相似,可資品鑑。另相類碧玉筆筒拍場之例,可見拍賣於倫敦蘇富比2018年11月7日,編號19,清乾隆〈御製碧玉五老圖筆筒〉(圖三)。
![]() |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採蓮筆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出處:《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年,頁 178-179,圖版 58 圖二 清〈碧玉竹溪六逸圖筆筒〉,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 9 -清》, 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頁 30-31,圖版 8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御製碧玉五老圖筆筒〉,拍賣於倫敦蘇富比 2018 年 11 月 7 日,編號 19,成交價 GBP 706,000 |
碧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奇珍,張岱《夜航船‧寶玩部》記錄當時碧玉來源:「碧玉有雲碧、西碧二種,其色枯澀者曰雲碧,產於雲南;其色嬌潤,有虼蚤斑者曰西碧,產於西洋。」至清代,朝廷平定回疆叛亂,玉路通達,新疆瑪納斯碧玉大批進入中原,充足的來源使玉料之選用更為考究,故能製作大型筆筒、山子等物,工藝更是至善至美,水準之高史上空前。本件〈碧玉松鶴遐齡圖筆筒〉玉色幽深,刀法透剔洗練,蒼松茂林布局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彰顯精湛工藝與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