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細膩如脂,寶光蘊澤。器分蓋與爐身,子母口內扣相合,結構嚴謹,設計精妙。蓋作覆碗貌,圓形捉手設有蓮瓣紋一周,蓋面飾獸面紋,線條流暢剛勁,雕工精湛。爐身圓口,束頸,圓鼓腹,腹下漸收,下承三獸首吞足。爐腹一道寬帶,範圍內刻飾變形獸面紋,紋飾布局巧妙,富有層次感,呈現出古拙與靈動並存的藝術美感。腹兩側為朝冠耳,方闊挺秀,與爐身之間以管形器相連。整體造型渾厚典雅,紋飾繁而不亂,兼具上古韻味與清代盛世工藝極致之美。
清代國力昌盛、文化繁盛,帝王對藝術的鑑賞喜好也由追逐時興風格,轉而崇尚上古製器之典雅。列舉1956年山東臨淄出土,山東省博物館庋藏春秋晚期〈國子鼎〉(圖一),可為本品仿古設計之參照,然工匠並未一昧仿其形紋,而是靈活變化舊有組合,巧妙融入創新元素,使作品煥發獨特風貌。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中期〈和闐青玉獸面紋雙耳爐〉(圖二),與本品同受仿古審美影響,皆為工藝精湛之作,充分體現當時玉雕工藝的高度發展與皇家尊貴氣質。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香港邦瀚斯2016年6月2日,編號17,清乾隆〈白玉雕仿古獸面紋三足蓋爐〉(圖三),與本品形制相近,展現乾隆朝之復古風範。然本件蓋爐雅致脫俗,作為文房清供置於書房、廳堂几案,於富麗中增添典雅,古今交融,實為精彩。
.jpg)
圖一 春秋晚期〈國子鼎〉,
1956 年山東臨淄出土,山東省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青銅器全集-東周 3》,文物版社,1997 年,頁 5,圖版 5
圖二 清中期〈和闐青玉獸面紋雙耳爐〉,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玉器全集 6 -清》,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 年,頁 243,圖版 355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白玉雕仿古獸面紋三足蓋爐〉,
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16 年 6 月 2 日,編號 17,成交價 HKD 3,640,000
清代國力昌盛、文化繁盛,帝王對藝術的鑑賞喜好也由追逐時興風格,轉而崇尚上古製器之典雅。列舉1956年山東臨淄出土,山東省博物館庋藏春秋晚期〈國子鼎〉(圖一),可為本品仿古設計之參照,然工匠並未一昧仿其形紋,而是靈活變化舊有組合,巧妙融入創新元素,使作品煥發獨特風貌。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中期〈和闐青玉獸面紋雙耳爐〉(圖二),與本品同受仿古審美影響,皆為工藝精湛之作,充分體現當時玉雕工藝的高度發展與皇家尊貴氣質。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香港邦瀚斯2016年6月2日,編號17,清乾隆〈白玉雕仿古獸面紋三足蓋爐〉(圖三),與本品形制相近,展現乾隆朝之復古風範。然本件蓋爐雅致脫俗,作為文房清供置於書房、廳堂几案,於富麗中增添典雅,古今交融,實為精彩。
.jpg)
圖一 春秋晚期〈國子鼎〉,
1956 年山東臨淄出土,山東省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青銅器全集-東周 3》,文物版社,1997 年,頁 5,圖版 5
圖二 清中期〈和闐青玉獸面紋雙耳爐〉,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玉器全集 6 -清》,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 年,頁 243,圖版 355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白玉雕仿古獸面紋三足蓋爐〉,
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16 年 6 月 2 日,編號 17,成交價 HKD 3,6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