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形口微侈,長束頸,折肩,直腹,圈足內凹,平底。胎體稍薄,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釉層肥腴瑩潤,幽雅凝重。釉面自然開片紋向四面八方交織成網絡,口緣、棱角處因釉薄而顯露出紫灰色胎骨,獨具特色。口及折肩處作十八瓣花形,從頸、器身至足施以疏朗有致的豎條褶棱,線條流暢俐落,充盈單純、典雅效果。足隨形滿釉,內凹平底,有十枚支釘痕,露出黑褐胎色。整體造型規整新穎,釉色淡雅脫俗,為罕見宋代官窯佳瓷。
自六世紀晚期,隋煬帝與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外交關係之後,推動中國與中亞、內蒙地區頻繁貿易往來,當地所產金銀器也隨之東傳,深受隋唐貴族喜愛。唐代中晚期,金銀器普遍流行多曲瓣器形,也開啟陶瓷器模仿金銀器之風氣;遼代,將延展性強的金銀板錘鍱成花口形器,強調器物的弧曲變化,使口沿凸凹突出,整體造型如盛開花朵,反映在瓷器製作上則略延後至五代的白瓷與越窯青瓷,並延續至兩宋諸窯。
圖一 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H15.5cm,1972 年甘肅漳縣徐家坪出土 「汪氏家族爵家族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甘肅省博物館網站
圖二 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 H15.5cm,1972 年甘肅漳縣徐家坪出土 「汪氏家族爵家族墓」出土, 漳縣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漳縣博物館網站
圖三 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D18.5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貴似晨星-清宮傳世 12 至 14 世紀青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年,頁 134-135
然以此類別出心裁的多棱直頸瓶甚為罕見,博物館藏佳例如 1972年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城東徐家坪東坡地「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兩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圖一)、(圖二),被視為汪氏家族墓最珍貴的兩件藏品,現分別藏於甘肅省博物館與漳縣博物館(註),兩者造型及釉色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比較,皆屬宋代官窯中少見精品。另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圖三),器形作花口,底部有支燒痕,及支點處露出黑灰色胎土的特徵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民初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勝代崇文物,官窯重楷模。精華四海萃,供億萬緡輸。」是對宋代官窯瓷器之讚美。官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素有「舊官」、「新官」之區別。「舊官」指北宋官窯,創建於宋徽宗元年(1101 年),因皇帝趙佶的獨特審美,當時貢瓷並不能達到其高雅藝術審美需求,故引入汝瓷及開封東窯等窯口窯系的製作精華,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窯口;「新官」則指南宋官窯,北宋滅亡後,宋室南渡,定都臨安,為滿足宮廷祭祀、飲食、陳設及賞賜之用,「襲故京遺制」而設立專燒皇家貢瓷之窯口。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及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宣政間(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別立新窯,亦曰官窯。」南宋官窯窯址分別位於杭州鳳凰山下的「修內司官窯」,又稱「內窯」;以及杭州南郊烏龜山的「郊壇官窯」,亦稱「烏龜山官窯」。
官窯瓷器由頂尖匠人專為古代皇帝和貴族燒製,有薄胎和厚胎兩種胎體,又分為灰白色胎及黑灰胎。其中褶棱裝飾器身的形式於唐代即已存在,而本品頸、腹皆飾多道褶棱,頸棱密而腹棱疏,為承襲唐代八棱式瓶之創新作品,其複刻原型可參閱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唐〈越窯秘色瓷八棱瓶〉(圖四);另件以褶棱裝飾之官窯青瓷可參見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宋〈官窯瓜棱直口瓶〉(圖五),與本瓶皆為多棱長直頸,薄胎,粉青釉色潤澤,釉薄處呈現紫灰色胎,富有古樸穩重情趣,極為稀少而珍貴。褶棱裝飾手法不僅克服器物素面帶來的單調感,更取得極佳視覺效果,予人「不飾之飾」的含蓄美感。
圖四 唐〈越窯秘色瓷八棱瓶〉 H22.5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瓷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135,圖版 122
圖五宋〈官窯瓜棱直口瓶〉 H13.2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8,圖版 4
宋代,工商業和科學技術發達,正值文人士大夫文化興盛時期,書畫、瓷器皆開創新領域,以瓷器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審美藝術為例,喜愛素色之器,造型簡約為上,線條比例和諧,被尊為「經典」。
此種素雅美學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圖三)、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宋〈官窯葵瓣口盤〉(圖六)及本件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造型樣式雖有個別變化,然技法極為類似,皆通體施滿釉,底有支釘痕,釉面滿布開片紋,片紋較為密集,猶如不規則的蜘蛛網縱橫交錯,又被稱為「百圾碎」,為官窯瓷器所追求恰到好處的簡約美學之傑作,展現瓷器燒造藝術巔峰。
宋代官窯佳瓷素以器型簡潔精緻、色調素雅柔和的審美,使瓷器愛好者紛紛趨之若鶩,然其存世數量稀少,素來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推崇。
圖六 宋〈官窯葵瓣口盤〉 D16.6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五,頁 34,圖版 29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七 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 H22.5cm,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08 年 4 月 11 日, 編號 2601,成交價 HKD 67,527,500
如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08 年 4 月 11 日,編號 2601,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圖七),以港幣 6 千 7 百 52 萬 7 千 5 百元
成交,隨著流通量的遞減更加奇貨可居,締造此類宋瓷精品之不斐身價。
日本鎌倉時代,約為中國宋元時期,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生產的江南精品瓷器,成為海路陶瓷貿易的主角,主要由皇室、寺廟神社、幕府或富裕商家珍藏;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歐美列強進入中國,展開各種遺跡挖掘,許多從前未知的古代遺物和歷史文物相繼出土。約 1920 至 1930 年日本駐杭州領事米內山庸夫,於南宋官窯「郊壇下」與「修内司」窯址採集,被稱為「米內山陶片」的大量陶片及窯道具等,再次掀起南宋官窯熱潮。如本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便是極受日本喜愛的珍罕官窯佳瓷,為大正三年(1914 年)二月日本永藏商事株式會社購入之貴重美術品,後再由社長久手堅憲二收藏,視作珍寶秘藏至今。細觀之,本品頸、腹皆飾多道褶棱,褶棱疏密有致,口沿及肩略有參差花齒狀,釉色沉靜潤澤,猶如美玉質感,整器保存完整,品相上乘,彌足珍貴。
自六世紀晚期,隋煬帝與波斯薩珊王朝建立外交關係之後,推動中國與中亞、內蒙地區頻繁貿易往來,當地所產金銀器也隨之東傳,深受隋唐貴族喜愛。唐代中晚期,金銀器普遍流行多曲瓣器形,也開啟陶瓷器模仿金銀器之風氣;遼代,將延展性強的金銀板錘鍱成花口形器,強調器物的弧曲變化,使口沿凸凹突出,整體造型如盛開花朵,反映在瓷器製作上則略延後至五代的白瓷與越窯青瓷,並延續至兩宋諸窯。
圖一 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H15.5cm,1972 年甘肅漳縣徐家坪出土 「汪氏家族爵家族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甘肅省博物館網站
圖二 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 H15.5cm,1972 年甘肅漳縣徐家坪出土 「汪氏家族爵家族墓」出土, 漳縣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漳縣博物館網站
圖三 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D18.5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貴似晨星-清宮傳世 12 至 14 世紀青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年,頁 134-135
然以此類別出心裁的多棱直頸瓶甚為罕見,博物館藏佳例如 1972年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城東徐家坪東坡地「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兩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圖一)、(圖二),被視為汪氏家族墓最珍貴的兩件藏品,現分別藏於甘肅省博物館與漳縣博物館(註),兩者造型及釉色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比較,皆屬宋代官窯中少見精品。另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圖三),器形作花口,底部有支燒痕,及支點處露出黑灰色胎土的特徵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民初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勝代崇文物,官窯重楷模。精華四海萃,供億萬緡輸。」是對宋代官窯瓷器之讚美。官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素有「舊官」、「新官」之區別。「舊官」指北宋官窯,創建於宋徽宗元年(1101 年),因皇帝趙佶的獨特審美,當時貢瓷並不能達到其高雅藝術審美需求,故引入汝瓷及開封東窯等窯口窯系的製作精華,由中央政府直接設立窯口;「新官」則指南宋官窯,北宋滅亡後,宋室南渡,定都臨安,為滿足宮廷祭祀、飲食、陳設及賞賜之用,「襲故京遺制」而設立專燒皇家貢瓷之窯口。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及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宣政間(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別立新窯,亦曰官窯。」南宋官窯窯址分別位於杭州鳳凰山下的「修內司官窯」,又稱「內窯」;以及杭州南郊烏龜山的「郊壇官窯」,亦稱「烏龜山官窯」。
官窯瓷器由頂尖匠人專為古代皇帝和貴族燒製,有薄胎和厚胎兩種胎體,又分為灰白色胎及黑灰胎。其中褶棱裝飾器身的形式於唐代即已存在,而本品頸、腹皆飾多道褶棱,頸棱密而腹棱疏,為承襲唐代八棱式瓶之創新作品,其複刻原型可參閱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唐〈越窯秘色瓷八棱瓶〉(圖四);另件以褶棱裝飾之官窯青瓷可參見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宋〈官窯瓜棱直口瓶〉(圖五),與本瓶皆為多棱長直頸,薄胎,粉青釉色潤澤,釉薄處呈現紫灰色胎,富有古樸穩重情趣,極為稀少而珍貴。褶棱裝飾手法不僅克服器物素面帶來的單調感,更取得極佳視覺效果,予人「不飾之飾」的含蓄美感。
圖四 唐〈越窯秘色瓷八棱瓶〉 H22.5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瓷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135,圖版 122
圖五宋〈官窯瓜棱直口瓶〉 H13.2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8,圖版 4
宋代,工商業和科學技術發達,正值文人士大夫文化興盛時期,書畫、瓷器皆開創新領域,以瓷器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審美藝術為例,喜愛素色之器,造型簡約為上,線條比例和諧,被尊為「經典」。
此種素雅美學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官窯青瓷菊花式盤〉(圖三)、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宋〈官窯葵瓣口盤〉(圖六)及本件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造型樣式雖有個別變化,然技法極為類似,皆通體施滿釉,底有支釘痕,釉面滿布開片紋,片紋較為密集,猶如不規則的蜘蛛網縱橫交錯,又被稱為「百圾碎」,為官窯瓷器所追求恰到好處的簡約美學之傑作,展現瓷器燒造藝術巔峰。
宋代官窯佳瓷素以器型簡潔精緻、色調素雅柔和的審美,使瓷器愛好者紛紛趨之若鶩,然其存世數量稀少,素來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推崇。
圖六 宋〈官窯葵瓣口盤〉 D16.6cm,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五,頁 34,圖版 29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七 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 H22.5cm,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08 年 4 月 11 日, 編號 2601,成交價 HKD 67,527,500
如拍賣於香港蘇富比 2008 年 4 月 11 日,編號 2601,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搥瓶〉(圖七),以港幣 6 千 7 百 52 萬 7 千 5 百元
成交,隨著流通量的遞減更加奇貨可居,締造此類宋瓷精品之不斐身價。
日本鎌倉時代,約為中國宋元時期,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生產的江南精品瓷器,成為海路陶瓷貿易的主角,主要由皇室、寺廟神社、幕府或富裕商家珍藏;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歐美列強進入中國,展開各種遺跡挖掘,許多從前未知的古代遺物和歷史文物相繼出土。約 1920 至 1930 年日本駐杭州領事米內山庸夫,於南宋官窯「郊壇下」與「修内司」窯址採集,被稱為「米內山陶片」的大量陶片及窯道具等,再次掀起南宋官窯熱潮。如本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便是極受日本喜愛的珍罕官窯佳瓷,為大正三年(1914 年)二月日本永藏商事株式會社購入之貴重美術品,後再由社長久手堅憲二收藏,視作珍寶秘藏至今。細觀之,本品頸、腹皆飾多道褶棱,褶棱疏密有致,口沿及肩略有參差花齒狀,釉色沉靜潤澤,猶如美玉質感,整器保存完整,品相上乘,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