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銅鑄鎏金,金水純正,沉穩厚重。器仿《宣德彝器圖譜》卷九所載〈索陶耳三足分襠小鬲爐〉變體,蓋與爐身呈海棠花式,子母口緊密吻合,口沿皆鏨刻回紋。蓋作覆四瓣海棠花形,蓋頂凸出鏤刻纏枝花卉為鈕,面四如意形開光鏤刻雲蝠,餘處飾祥雲,疏朗淸逸,寓意「鴻福紛至」。爐身四棱口起盤唇,短束頸,兩側飾靈芝為耳,下承四獸足。器採鏨刻及嵌寶石技法,頸飾卷草紋一周,肩飾蓮瓣紋間嵌以綠松石,腹四面開光為蓮花托圓形火燄,內飾粉紅料「壽」字,蓮花內嵌靑金石,餘處飾纏枝蓮紋,紋飾繁縟 奢華,絢麗奪目,端莊富貴之氣油然而生。
爐是明淸時期銅器中最為重要品類,常用於室內焚香,於淸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然宮中佛供大多無年款。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淸乾隆〈銅鍍金嵌綠松石香爐〉(圖一),為難得落有年款之佳例,其鏨刻及嵌綠松石技法,可為本品年代之佐證參考。然本品蓋作鏤空雕刻,應是薰香之用,以營造怡性逸情之意境。
香薰是香文化的重要承載品,而漢代著名的博山爐,乃專為焚香而製作之香器,起初為薰香衣物、消除疲勞及驅散蚊蟲等。漢代以後,香薰的材質逐漸豐富,其用途也從實用器物開始轉變成為陳設或把玩觀賞品;淸代,香薰的製作和使用進入繁榮時期,宮廷內苑喜陳設各式各樣薰爐,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之佳品,彰顯皇家氣派。本品集金屬製作與嵌寶石技法為一體,鑄造精湛,紋飾富麗華貴,鎏金光亮,色澤豐富,彰顯奢華高貴的皇室氣派,應為淸乾隆時期祝壽美器
圖一 淸乾隆 〈銅鍍金嵌綠松石香爐〉,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金銅佛教供具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5 年,頁 111 ,圖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