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件拍品原陳設於 John R. Meengs 家中一隅
The present lot displayed at John R. Meengs' residence
觀音菩薩銅質鎏金,一面四臂,主臂當胸,右手輕捻結說法印,左手捧花形淨 水碗。外側兩臂微屈向下,右手執金剛鈴,左手執金剛杵。髮絲刻劃細膩,頭 頂束高髮髻,髮髻層疊別具風姿,髮綹垂拂肩頭,秀麗柔美。戴華美花冠,冠 前有化佛。額間白毫,面龐豐潤飽滿,彎眉細目,鼻樑直挺,嘴唇微彎略帶笑 意。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大耳垂肩, 耳下垂圓鐺。肩披短衫,身著貼體長裙,裙褶均勻分布呈U字形,布料垂墜感 表現寫實,予人曹衣出水的美韻效果。帔帛自兩主臂手腕間順勢而下,形成S 形曲線,增強整體視覺美感。胸前佩華麗瓔珞,腰間束寶帶。衣飾華美,另有 連珠瓔珞自鬢邊垂瀉而下,於腹前交叉,垂掛大腿兩側。觀音跣足站立,腰略 束,體態修長,氣韻舒展流暢,通身配飾繁縟精緻,注重對稱美感,使整像在 華麗尊貴之餘,兼具沉穩肅穆之態,明顯具有大理國造像特徵,反映出大理國 造像相容並蓄的藝術風格。
七世紀,大唐帝國積極經營洱海地區,而此時西鄰的吐蕃不斷壯大,為遏制吐 蕃,唐朝支持蒙舍詔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隨後經歷幾個短暫政權,段思 平於937年建國,國號大理。舉國尊崇佛教,據傳,當時的大理地區有「蘭若 八百,伽藍三千」,元朝的郭松年《大理行記》亦記載:「家無貧富,皆有佛 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沿山寺廟極多,不可彈紀。」可見佛教的盛 況,乃被後世譽為「妙香佛國」。其佛教宗派以密教為主,並吸收道教神祗和 當地的本主崇拜,內容多元。又和毗鄰的東南亞亦往來頻繁,形成獨特的文化 風貌和藝術韻味。本尊觀音即以中原隋唐觀音塑像為範本,如台北國立故宮博 物院庋藏唐〈青銅鎏金觀音菩薩立像〉(圖一),其豐腴面容與富有女性柔美 韻味之姿,可為本尊造像之基礎。然在裝飾細節反映印度和東南亞影響,如高 聳的塔狀髮髻與繁縟連珠配飾,則承襲印度帕拉王朝造像的手法。
圖一 唐〈青銅鎏金觀音菩薩立像〉,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二 宋大理國〈金背光楊枝觀音立像〉, 1979 年大理州崇聖寺千尋塔出土,雲南省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雲南省博物館網站
圖三 大理國〈觀音菩薩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觀音,全稱「觀世音菩薩」,又名「大慈大悲觀世 音菩薩」,被視為阿彌陀佛之應化身。觀音信仰在 大理佛教中極為盛行,占據顯著位置。其造像風格 可分為兩類,一類具鮮明本土特色,面容酷似大理 佛陀形象;另一類開臉與裝飾與唐宋時期的內地造 像相似,表現出南詔大理國對內地佛像風格的接 納,本尊造像即為典型代表。其應是以楊柳觀音為 造型基礎,楊柳觀音造像在南詔早期就己經流傳, 在南詔晚期、大理國早期開始盛行,因楊柳有袪病 延年之功,大理國的楊柳觀音亦名「藥王」。大理 崇聖寺千尋塔出土,雲南省博物館庋藏宋大理國 〈金背光楊枝觀音立像〉(圖二)、台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庋藏大理國〈觀音菩薩像〉(圖三),其體 態與裝飾特徵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紐約佳士得2022 年 3 月 25日,編號748,大理國 十一世紀末 /十二世紀初 〈銅鎏金觀音立像〉(圖四),其莊嚴之姿與繁複 裝飾與本尊像相似,無論帔帛、瓔珞、衣褶無不精 工打造,淳雅動人。細觀本尊觀音,通體塑造一絲 不苟,顯見當年匠人的虔誠用心,無論藝術手法與 工藝特點均反映出大理國造像的典型風貌,可懷想 昔日妙香佛國之異彩奇光。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大理國 十一世紀末 / 十二世紀初〈銅鎏金觀音立像〉,拍賣於紐約佳士得 2022 年 3 月 25 日,編號 748 ,成交價 USD 2,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