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瓷胎,胎體緊密細緻,厚實沉手。呈鬲式,唇口略侈,束頸,鼓腹,雙橋形耳,平底,三鈍錐形足。內壁施白釉,雙橋耳金彩為地,紅彩飾纏枝蓮紋。口沿下以紅彩飾連回紋一周,並於前後中央紅彩書「大清乾隆年製」單行六字篆書款。爐頸、腹部及三足滿施琺瑯彩黃地紅彩,頸飾如意雲紋一周,腹兩面皆飾雲龍搶珠紋,雙龍額頂隆起,雙眼圓睜,張嘴露齒,鼻翼長鬚飄逸,身姿彎轉,五爪張揚,間隙處祥雲迤邐飄逸,遨遊其間,氣勢磅礡。底部中央施白釉,外緣飾紅彩連回紋一周與三足相連。三足各有一個小氣孔,足飾纏枝蓮紋圍繞,足底施護胎釉。全器施釉肥厚,琺瑯彩紋飾於器表微微凸起,立體感強,釉光深邃柔和,包漿溫潤。
琺瑯彩始創於康熙朝,是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產量最大。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其設計及完成均由皇帝親自主導,宮廷嚴格控管,幾乎從不賞賜臣下,在清代瓷器中至為矜貴頂級,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等少數單位較有集中收藏。有別於清代官窯多於景德鎮燒製,而琺瑯彩乃選用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由宮廷畫師於宮內草繪樣稿,再加以填彩、燒造。乾隆繼承康熙、雍正餘緒,使用精緻的白瓷胎燒製琺瑯彩瓷,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古銅釉鼎式六角爐〉(圖一)、清乾隆〈琺瑯彩黃地芝蘭祝壽碗〉(圖二)及本件清乾隆〈琺瑯彩黃地紅彩雙龍戲珠橋耳三足爐〉,可為參考之例證。
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風格故事-琺瑯彩瓷特展》雙彩聯乘單元中述,以紅色琺瑯料彩繪紋樣於康熙朝已出現,康熙朝閩浙總督覺羅滿保(16731725年)即曾收到皇帝賞賜的「琺瑯白地紅山水鼻煙壺」。此類源自西洋銅胎琺瑯器的紅彩繪畫,同樣獲得乾隆皇帝青睞,乾隆三年(1738年),其曾讚揚一件銅胎紅山水鼻煙壺圖畫精妙可愛,使皇家作坊的技師也將之移植至瓷胎作品。相對於此,本品於琺瑯彩黃地上紅彩繪雙龍戲珠布局和配色的巧思,皆使人聯想到撐起清代官窯全盛期的督陶官唐英,據其所撰《陶成紀事碑記》列舉當時五十七項重要瓷器品種,既有仿古,亦有創新。不論是素淨的單色釉,還是精工細筆的青花、洋彩,皆在唐英督導下綻放空前。
仿古之風始於宋代,當時文人熱衷於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典章制度,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因而興起使用銅、瓷、玉、竹⋯⋯等材質仿製古代器物的風氣。至明宣宗時,有感郊壇宗廟及宮廷陳設之鼎彝背離古制,遂命工部尚書採《博古圖錄》諸書及內府所藏各窯之式更鑄,纂集前後本末,以成《宣德鼎彝譜》一書。本件三足爐之造型,便是仿自《宣德彝器圖譜》中〈補鑄橋耳三足大乳鑪圖〉(圖三),拱橋形爐耳弧線優美,極富藝術性。橋耳爐乃宣宗頒賜國子監祭酒之重要彝器,其典故出自漢明帝親臨太學,命博士祭酒講授經史,太學四門外有橋相通,士人於水外環繞橋門聽講。橋耳爐器形便取意士人圍繞橋門,洗耳恭聽博士講經,重視國家人才教育之意。
至清乾隆時期,崇古之風更為興盛,加上皇帝的喜愛與提倡,造就此時期大量仿古器具出現,宮內彙集全國最優秀工匠,以製作玉器、琺瑯、竹雕、銅器等各種藝術品。與本品同樣仿自《宣德彝器圖譜》中橋耳三足爐造型之例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畫琺瑯開光壽字紋沖耳爐〉(圖四)、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松綠釉番蓮爐〉(圖五),可作同時期佳瓷之參考。
本品外壁以黃釉為地飾紅彩龍紋,黃色在清代和皇權息息相關,一般人不能僭越,為權利、尊貴之象徵;而五爪龍紋亦屬皇帝御用圖案,將黃彩與五爪龍紋組合,更顯至高無上之尊榮。此種配色與圖案組合之例可參見南京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黃地紅彩龍紋瓷碗〉(圖六),與本品皆顯露出皇室風範。細觀本品,造型古樸典雅,寓意深遠,不僅材質上為少見且珍貴之瓷胎畫琺瑯,紋飾更以帝王專屬黃地紅彩龍紋裝飾,為乾隆官窯瓷器及皇室几案清賞之上品。
琺瑯彩始創於康熙朝,是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產量最大。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其設計及完成均由皇帝親自主導,宮廷嚴格控管,幾乎從不賞賜臣下,在清代瓷器中至為矜貴頂級,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等少數單位較有集中收藏。有別於清代官窯多於景德鎮燒製,而琺瑯彩乃選用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由宮廷畫師於宮內草繪樣稿,再加以填彩、燒造。乾隆繼承康熙、雍正餘緒,使用精緻的白瓷胎燒製琺瑯彩瓷,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古銅釉鼎式六角爐〉(圖一)、清乾隆〈琺瑯彩黃地芝蘭祝壽碗〉(圖二)及本件清乾隆〈琺瑯彩黃地紅彩雙龍戲珠橋耳三足爐〉,可為參考之例證。
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風格故事-琺瑯彩瓷特展》雙彩聯乘單元中述,以紅色琺瑯料彩繪紋樣於康熙朝已出現,康熙朝閩浙總督覺羅滿保(16731725年)即曾收到皇帝賞賜的「琺瑯白地紅山水鼻煙壺」。此類源自西洋銅胎琺瑯器的紅彩繪畫,同樣獲得乾隆皇帝青睞,乾隆三年(1738年),其曾讚揚一件銅胎紅山水鼻煙壺圖畫精妙可愛,使皇家作坊的技師也將之移植至瓷胎作品。相對於此,本品於琺瑯彩黃地上紅彩繪雙龍戲珠布局和配色的巧思,皆使人聯想到撐起清代官窯全盛期的督陶官唐英,據其所撰《陶成紀事碑記》列舉當時五十七項重要瓷器品種,既有仿古,亦有創新。不論是素淨的單色釉,還是精工細筆的青花、洋彩,皆在唐英督導下綻放空前。
仿古之風始於宋代,當時文人熱衷於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典章制度,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因而興起使用銅、瓷、玉、竹⋯⋯等材質仿製古代器物的風氣。至明宣宗時,有感郊壇宗廟及宮廷陳設之鼎彝背離古制,遂命工部尚書採《博古圖錄》諸書及內府所藏各窯之式更鑄,纂集前後本末,以成《宣德鼎彝譜》一書。本件三足爐之造型,便是仿自《宣德彝器圖譜》中〈補鑄橋耳三足大乳鑪圖〉(圖三),拱橋形爐耳弧線優美,極富藝術性。橋耳爐乃宣宗頒賜國子監祭酒之重要彝器,其典故出自漢明帝親臨太學,命博士祭酒講授經史,太學四門外有橋相通,士人於水外環繞橋門聽講。橋耳爐器形便取意士人圍繞橋門,洗耳恭聽博士講經,重視國家人才教育之意。
至清乾隆時期,崇古之風更為興盛,加上皇帝的喜愛與提倡,造就此時期大量仿古器具出現,宮內彙集全國最優秀工匠,以製作玉器、琺瑯、竹雕、銅器等各種藝術品。與本品同樣仿自《宣德彝器圖譜》中橋耳三足爐造型之例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畫琺瑯開光壽字紋沖耳爐〉(圖四)、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松綠釉番蓮爐〉(圖五),可作同時期佳瓷之參考。
本品外壁以黃釉為地飾紅彩龍紋,黃色在清代和皇權息息相關,一般人不能僭越,為權利、尊貴之象徵;而五爪龍紋亦屬皇帝御用圖案,將黃彩與五爪龍紋組合,更顯至高無上之尊榮。此種配色與圖案組合之例可參見南京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黃地紅彩龍紋瓷碗〉(圖六),與本品皆顯露出皇室風範。細觀本品,造型古樸典雅,寓意深遠,不僅材質上為少見且珍貴之瓷胎畫琺瑯,紋飾更以帝王專屬黃地紅彩龍紋裝飾,為乾隆官窯瓷器及皇室几案清賞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