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淸乾隆〈掐絲琺瑯獸面蕉葉紋出戟方觚〉(圖一),其造型、技法、構圖,與本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然本品頸、肩及近足處組成的獸面紋飾,更加華麗莊嚴,象徵皇家尊貴,略勝一籌。
觚始於殷商,原為飮酒之器,後成為皇室祭天奉祖重要禮器。宋明以降,花道興盛,靑銅觚為瓶花之佳器,深得士人推崇。明袁宏道《瓶史》記述:「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靑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圖二)因此,觚不獨作為陳設器,更多是以供花之用。當時講究折枝瘦巧,不宜繁雜,宜插一種;多則二種,須分高下合插,儼若一枝天生且二色方美。且觚口外撇較甚,插花散漫不佳,因而須打套管入內,收口作小孔,以管束花枝,不令斜倒。
明淸時期,逐漸盛行陶瓷、玉、琺瑯等材質之觚,既存古雅韻味,又具時代風貌。乾隆時期格外注重仿古,乾隆帝更下令依仿北宋《宣和博古圖》體例,從殿廷陳列與內府儲藏的靑銅鼎彝古器中,選收一千五百器,精繪形模、備摹款識並細說其形制、尺寸,歷時約二十年始成《西淸古鑑》一書。以讓宮廷匠師臨摹古譜,取其神韻,符合聖意,滿足皇室審美意趣。本件方觚造型源於商周靑銅器,藍本取自欽定四庫全書西淸古鑑、卷二十三.商〈若癸觚〉(圖三)圖譜,器形和紋飾雖多有增減,但著重仿其神韻。細觀本品,胎體厚重,造型巨大挺拔,端莊古樸,沿用上古禮器之標準,用料貴重,掐絲工整細膩,色彩端妍典麗,鎏金燦爛,外壁所飾獸面復古神秘,象徵權力和崇高地位,為乾隆時期富麗華貴之典型陳設佳品。
據《淸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乾隆二十四年,琺瑯作:「十月十八日接得郎中達子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著做掐絲琺瑯美人觚一件,四方出戟花觚一件。」淸代,銅胎掐絲琺瑯花觚已由祭祀禮器演變為案頭陳設器,在材料上不惜工本,工藝技巧精益求精,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列舉四方出戟花觚佳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淸乾隆〈掐絲琺瑯夔龍蕉葉紋出戟方觚〉(圖四)及本件淸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獸面紋出戟方觚〉,兩者裝點華美氣度,皆具濃厚宮廷色彩與皇家氣息。
掐絲琺瑯器自元代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在明代景泰年間達到巓峰,故稱之「景泰藍」。早期掐絲琺瑯器一直由宮廷作坊製作,因其製作技術複雜,窮工費料,成本極高,可謂最具皇家色彩的高級藝術品。淸晚期,掐絲琺瑯器輾轉流落西方,受歐美藏家靑睞,作為西式巴洛克風格的廳堂陳設不僅華美大器,更增添神祕時尙的東方情懷。本品出自Robert Hoe III (1839-1909) 、美國藝術聯盟、艾費爾.小森美(1847-1920)收藏,並於1911年捐贈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成為博物館館藏,輾轉現身紐約拍場,再由美國紐約金融家Steven Chen購藏,流傳有序, 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