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髮結螺髻,敷紺青彩,頂部飾寶珠。面龐圓潤,額有白毫,雙耳垂長,修眉細目,雙眼略向下視,直鼻,唇微張,含露笑意。身著袒右袈裟,右肩反搭袈裟邊角,臂飾釧鐲,衣緣鏨刻纏枝紋花邊,紋飾細緻,衣褶曲折生動。上身披如意形披肩,邊緣鏨刻錦地紋,前後左右分飾連珠瓔珞,極為精美,華貴高雅。左手置於臍前平托金剛杵(失),右手施觸地印,全跏趺坐於雙層蓮座上,蓮瓣扁平規整,上下邊緣飾連珠紋,製作細膩精緻。本佛獨特的如意披肩造型與常見的菩薩裝不動佛迥然不同,今首都博物館庋藏明〈菩薩像〉(圖一),尊像肩上所飾披肩與本作相似,唯造型略有變化,可資參考。
阿閦佛,也譯為「不動佛」,起源可以追溯到初期大乘佛教經典,後併入五方佛系統。阿閦佛居東方妙喜國土,代表大圓鏡智,為金剛族諸神之主尊。本件銅鎏金阿閦佛造型華麗莊嚴,通體金光燦爛,富麗堂皇,為清代佛教造像上乘之作。
文獻參考
圖一 明〈菩薩像〉(局部),首都博物館庋藏,收錄於《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 年,頁 178,圖版 144